基础研究
		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吴怡珅, 朱雄鹏, 郑艳, 辛鹏亮, 刘生全, 彭群艺, 李纯团
								
								
							
							
							
								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	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	
							
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	
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	
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	
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	
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	
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	
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	
	  							
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	
								目的 研究PH结构域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蛋白磷酸酶2(PH domain leucine‐rich repeat‐containing protein phosphatase 2, PHLPP2)基因过表达对伯基特淋巴瘤(Burkitt lymohima,BL)移植瘤的影响及其对蛋白激酶B(protein kinase B, AKT)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。 方法 在BL细胞系(CA46)中构建PHLPP2稳定过表达模型,并接种于重度免疫缺陷(NOD/ShiltJGpt‐Prkdcem26Cd52ll2rgem26Cd22/Gpt, NCG)小鼠构建异种移植瘤模型。观察小鼠成瘤情况,测量肿瘤大小,绘制瘤体生长曲线,实验终点对比两组小鼠肿瘤大小及质量,评估PHLPP2对肿瘤生长的抑制效果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HLPP2、磷酸化蛋白激酶B(phosphorylated protein kinase B, p‐AKT)蛋白表达情况,Western blot法检测PHLPP2、AKT、核糖体蛋白S6激酶β1(ribosomal protein S6 kinase beta‐1, S6K1)蛋白表达水平及AKT、S6K1蛋白磷酸化水平。 结果 成功构建NCG小鼠BL动物模型:10只小鼠皮下均有肿瘤形成,成瘤率100%。 PHLPP2基因对小鼠移植瘤的影响:对照组与实验组小鼠皮下移植瘤成瘤时间分别为(10.60 ± 1.95)、(15.00 ± 1.58)d;与对照组(2.00 ± 1.01) mm3相比,实验组(0.63 ± 0.18)mm3肿瘤体积明显减少;对照组肿瘤质量为(0.83 ± 0.33)g,实验组为(0.31 ± 0.03)g,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P均 < 0.05)。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结果:Western blot检测到实验组PHLPP2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,实验组p‐AKT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,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P均 < 0.05);免疫组化结果显示,实验组及对照组中PHLPP2蛋白及p‐AKT蛋白在细胞膜、细胞质中表达,其中实验组PHLPP2蛋白呈强阳性,p‐AKT蛋白呈弱阳性,对照组PHLPP2蛋白呈弱阳性,p‐AKT呈强阳性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 < 0.05)。 结论 PHLPP2在BL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抑制作用,其抑制作用可能通过抑制AKT信号通路相关下游蛋白的磷酸化水平而实现。